
一頭灰白短發,一件標志性馬甲,一副掛脖眼鏡,說話干凈利索,這位被網友稱為“科學姥姥”的博主,正是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。在躋身“科普網紅”之前,吳於人從事科普已經16年。從2018年開始,她接觸短視頻平臺,把科普遷移到線上?!澳X洞大開”的道具,妙趣橫生的演示,繪聲繪色的講解,讓她成為科普短視頻中的一股清流。
吳於人教授借助短視頻,讓神奇的實驗畫面呈現得更生動立體,還添加上了特效、圖畫、文字說明等素材,讓科學實驗看起來更加妙趣橫生。在吳於人教授這里,科普似乎成了魔術師的“百寶箱”?;煦鐢[永動機、斯特林熱機小模型、牛頓擺……不只是這些專業的實驗小裝置、小模型,吳姥姥“百寶箱”里的“玩具”簡直是五花八門——在她手里,無論是雞蛋、晾衣架還是硬幣,很多生活用品都能搖身一變,成為實驗器材,用來做力學、電學的相關實驗。
興趣是學習科學的前提或基礎,對于科學而言,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?!翱茖W姥姥”不僅揭秘了科學原理,而且讓更多的青年學子走進科學世界。國家需要科技進步,社會需要科技進步,就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或教育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,不斷激發青年學子學習或從事科技工作的興趣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“科學姥姥”式科普多多益善。
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,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,多一些“科學姥姥”這樣的科普工作者,就能提高青年學生對科學的興趣,讓更多的青年才俊走進科學世界?!翱茖W姥姥”受追捧,優質科普內容生產者與平臺雙向賦能、互相成就。某種程度上,這也可以看作一種價值回歸,從需求側倒逼網絡平臺更好地構建內容生態。(張魁興)